渭南是个戏窝子(中)

产品中心

渭南是个戏窝子(中)

2024-05-12 19:10:22 |   作者: 企鹅电竞网址是多少

  渭南这块戏曲沃土,滋养出的戏曲之花不是一花独秀,而是百花竞放。除了秦腔和同州梆子外,群芳里有“花之富贵者”,也有“花之隐逸者”。依据《渭南市志》它们相同的都是元明时期逐步兴起,清朝时全面形成并走向鼎盛。先说说陕西省乃至西北第二大剧种迷胡,它本发源于古华州一带,尤其是华阴华县为流行中心区。《陕西省志·文化艺术志》这样介绍:“‘眉户’,原名‘迷胡’。因其曲调主要由小曲小调组成,俗称曲子或曲子戏。20世纪四十年代,陕甘宁边区时期更名为‘眉户’……”我们不难发现到这个更名是陕西本土一位戏剧家,未做任何调查研究考证的随意之举,却造成了戏曲界的长期误导和纷扰。有次去合阳见到一位老文化人,他的见解是,曲子戏缠绵悱恻,委婉动听,古朴深沉,能让听众入迷。迷人的戏即“迷戏”,因为“戏”字还有hu的读音。读音虽变,“戏”字的原意思仍然不变。“迷戏”就演变成了“迷胡”,还有“线戏”称“线胡”也是这样来的。为此我专门查了几种权威大字典,果然“戏”的读音有hu的读音。这也是一家之说,说法归说法,还得注重实际。铁的事实是,迷胡戏最早是从二华地区传入晋南、豫西、湖北的。特别是传入晋南之后便成了陕西境外的迷胡繁荣和传播基地。五十年代初,一些省级专业文艺团体相继聘请了华阴迷胡不少老艺人作唱腔教练,传授演唱演奏技艺和技巧,整理基本乐谱。这些老艺人“春蚕到死丝方尽”,曾为省戏曲研究院、省市歌舞剧院等专业文艺团体及文化单位培养和培训了数百名演职人员,这其中也有日后成为著名表演艺术家和戏曲音乐艺术家的佼佼者。华阴历来重视对迷胡戏曲音乐采集整理因此现遗存丰厚。华阴人吴思谦15岁学艺,能唱120余本曲目,1952年陕西广播电台录制了他的迷胡唱腔《东路迷胡唱腔及伴奏》,后由长安书店出版。渭南人王依群、姚伶和渭南艺术馆任应凯,还有省歌舞剧院张长兴等戏曲音乐艺术家,致力于迷胡研究都出版过东府迷胡音乐的专著。华阴本土迷胡戏曲音乐艺术工作者黄瑞龙先生通过你自己一生的艺术实践,汇集整理创作了华阴迷胡音乐资料。还有现在工作岗位上的年轻人郭新平从2000年开始,走访老艺人广泛搜集散落在民间的迷胡音乐资料,写出了《东路迷胡音乐》并出版发行。有说迷胡音乐72大调36小调,而他的书中录入迷胡曲牌15个、曲调80个,是到当今为止最完整的一部迷胡音乐资料。《陕西省志》记载,20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挖掘整理,迷胡戏曲有传统剧目500余个,其中很多都是华阴首现的。在有关场合和电视节目中,华阴民间艺人常常唱出不被人知的唱段,给人类带来惊喜。迷胡戏曲深深扎根于华阴广大群众之中,自20世纪初期以来,至今这里民间迷胡戏曲活动方兴未艾。人们还能记得,2015年秦晋两省在电视台举办“山陕眉户争霸赛”,华阴群众有数百人报名参赛。陕西省电视台对华阴人唱迷胡作了40场电视直播,引起极大轰动,人们为华阴群众唱出的迷胡震惊、拍手叫好,为优秀的传统迷胡戏曲

  再说说碗碗腔,窃以为这可算上陕西的第三大剧种吧。碗碗腔最早源于古同州朝邑(今大荔地区),并很快扩展到华州华阴临渭区一带的皮影戏剧种。它的唱腔可谓秦声戏曲音乐中的天籁之音。清丽典雅,细微幽长,婉转缠绵,柔腻悦耳。当今不少艺术大家在自己的艺术实践中都青睐碗碗腔。音乐大师赵季平曾在作品中多次使用碗碗腔音乐元素,并在央视推介其音乐魅力。还有电影大师张艺谋也同样喜欢使用此皮影戏曲艺术。渭南碗碗腔的剧目很多,曾统计有460多个,且影响大。戏曲艺术大师李十三的十大本就是碗碗腔剧本,后被全国很多剧种采用。他的十四世孙李芳桂亦热爱戏曲艺术,也是一个有成就的碗碗腔剧作家。渭南碗碗腔奇人杜升初,艺名“一杆旗”,唱碗碗皮影50年之久,成了“唱曲”名家。因为戏曲会演震惊了当时西北文化部,便随即接杜到该部,他口述碗碗剧目30多本。渭南还有个碗碗腔戏名人谢德龙,协助相关的单位将留传在民间的碗碗腔皮影戏,加工整理,搬上大戏舞台。他整理改编了多本历史剧,创作了不少现代戏,并将其他剧种的名品《白毛女》《朝阳沟》等多本现代戏移植成碗碗腔演出,还写了《碗碗腔选集》《大闹天宫》碗碗腔剧本公开发行。生长形成于华阴泉店村的老腔影子,和碗碗腔是姊妹皮影戏,它属碗碗腔的前身,为了与碗碗腔相区别,便称“老腔”。它的唱腔激昂、慷慨、悲壮,演唱用檀木拍板敲击,它的托腔叫“曳坡”实为后台帮腔,演出气氛激越,情绪强烈。它初期在民间火过,也萧条冷落过。

  渭南还有两个独有且具特色的剧种。其一阿宫腔,它实为秦腔的一个流派,唱腔翻高遏低,专家称其为“北路秦腔”。20世纪初期流行于富平和以富平为中心的周边几个县,后100多年来为富平独有。著名编剧曾长安先生把它比作玉兰花,在“秦地繁茂的地方戏曲中独树起这朵风姿清丽雅致的艺术奇葩”。先生评价阿宫腔“比其母体秦腔慷慨中显婉约,比碗碗腔、迷胡缠绵中见阳刚”。阿宫戏有剧本300多,也曾表演人才济济。发源于合阳县并现为合阳独有的提线木偶,也称为线胡戏。它有独特的造型艺术和制作流程与工艺;有独特的表演艺术,人称“手的艺术”;当然也有音乐和声腔艺术。1957年合阳新生剧团把木偶戏搬上大舞台变成大戏,从此“一朵花变成两朵花”,同时“线腔”一词就慢慢的出现了。看提线木偶的灵动神奇绝技,唱线腔特有的“哎嗨央吭”的吟唱,真让人如坠仙境。然而和合阳人聊起线戏,更让人吃惊和赞赏的是剧种虽不大却先后集聚过众多的优秀人才,遗留丰厚。还要先说合阳举人大才子李灌,晚年在合阳城南乳罗山金水溪中穿石凿谷,筑舍隐居,门书对联“清风焉能吹动我?明月何尝不照人!”先生四门不出,潜心线戏创作,写了几十本剧目,并第一次对合阳线偶戏的唱腔、造型、脸谱、服饰、提线技巧作了许多改革。又有文人叫杜进虎的终生不仕,专学线戏。他对合阳线戏文学、唱腔作了改进,并和他人对线戏进行了第二次改革。经他修改的剧本近百个,坐鼓板怀说戏诗意盎然,儒雅恬静。线腔的全能把式王武汉,艺名“六八儿”。10岁学戏,嗓音洪亮,吐字玲珑,他被誉为“神童”,创作了数百个线腔小戏也称稍戏,还有多部本戏,是线戏史上重量级人物。党生坤又是一个投身线戏的文化人,他创作改编的有40多本剧本,移植的有十多本。20世纪五十年代陕西省挖掘传统剧目,他献出了200多个手抄剧本。还有王孝前、李银选、王华南等一些才华横溢的线腔艺人为线腔留下了宝贵遗产。我虽是澄城人,从小就是线腔戏迷,只要母胡胡响,就魂不守舍。

  渭南戏曲是渭南人生存方式、思想感情和精神追求的表达。渭南人不单成就和孕育了戏曲的形成,也把戏曲当成了代代传承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事业,戏曲便成了这方水土的人文情怀。《陕西省志》记载,陕西易俗社1912年7月1日在西安成立,创办人李桐轩、孙仁玉、高培支、王绍猷等。这四个人都是有名望和成就的文化人,都是东府人氏。李桐轩为蒲城人,孙仁玉临潼人,高培支和王绍猷都是富平人。他们都是同盟会会员,进步知识分子,受辛亥革命的影响,怀揣救国救民之心。李、孙两人为同事,在一起常切磋启迪民智、普及教育之方法,尔后提出了组织新戏曲社团、编演新戏曲、改良社会、移风易俗的设想,遂制定章程,率先倡导,高、王去参加了。后经省上100多位名人志士社会贤达署名共同发起,创办了陕西易俗伶学社,后改名陕西易俗社,也就是今天的西安易俗社。易俗社一经成立,便擎起了改良戏曲之大旗,废除旧戏班,建立新型文化艺术团体,建立学社体制、培养新的演员、编演新剧目,改造社会风气。其主张和实践影响了全国戏曲乃至艺术界,为社会作出了责献。值得一提的是,李、孙、高、王四位先生还积极参加戏曲艺术实践,皆为易俗社做出重大建树。李桐轩先生在创建时期,先后担任过社长、评议编辑等职,写过大小剧40多个,并写有对过去几百个剧目的评价著作《甄别旧戏草》;孙仁玉先生先后编写大小剧本177个,数目之多,剧作界无人可比,在世界剧作家中亦不多见。其作品《小姑贤》《看女》《三回头》《柜中缘》《白先生看病》非常精彩;高培支曾担任易俗社三届社长,他一生写了54个剧本,他编写的大本戏,在易俗社的编剧史上,首推始元,《夺锦楼》等剧目至今还在舞台。王绍猷长期担任易俗社剧务主任,创作和改编剧目40余种,可敬的是长期研究“剧学”,是戏曲史专家,是戏曲理论界公认的秦腔研究第一人。单说易俗社的艺术成就《中国戏剧史》这样评价“秦腔的模范科班,其角色之整齐、脚本之精美、戏装之华丽,自应执秦腔之牛耳”。易俗社是全国戏曲的金牌名社、也是与莫斯科大剧院、英国皇家大剧院并称的“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名剧社”,易俗社真是极其珍贵灿烂的文化遗产。然而不管其多么伟大,最初还是东府渭南人闹腾起来的呀!说到这里,就必须说起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了,它是陕西戏曲界最高的艺术殿堂,它的源头来自抗战时期延安陕甘宁民众剧团。渭南一批有才艺的青年当年北上延安革命根据地,加入到民众剧团,他们以文艺作刀枪,勤学苦干,淬练石励,由民众剧团的艺术领军人物,便成长为陕西戏曲研究院的艺术家和领导骨干。省戏曲研究院成立时第一届领导班子马健翎,领两个副院长姜炳泰和黄俊耀,姜是老渭南县人,黄是澄城人,他们都是延安出来的艺术家。姜炳泰既编写剧本,改编和创作了《法门寺》《屈原》等剧本,又写了很多的戏曲理论文章,他是一个戏曲理论家。黄俊耀在延安就是集编、导、演于一身的艺术家。到研究院后创作成果亦颇丰。他的作品《粮食》《女巡案》《曲江歌女》等剧影响甚大,特别是《梁秋燕》誉满三秦,演遍全国。《梁》剧是黄先生在渭南下基层工作一个别样成果,成为剧本《婚姻自主》先由渭南团演出,后由省研究院打造提高,遂成为经典。此剧蕴含渭南华州一带民俗风情,唱词台词充满了澄城方言土语。紧随姜炳泰和黄俊耀之后不久,还有一个副院长王依群和另一音乐工作者姚伶都是合阳人,都是从延安到研究院的戏曲音乐艺术家,研究院原来所有剧目都有他们的心血和成果。记入史册为研究院作出特殊贡献的还有澄城人袁多寿、原渭南县人向景安、韩城人毋致等,不再列举。陕西戏曲研究院在艺术界的位置是崇高的,它设立的演出机构也有导向性。戏曲研究院除设立秦腔演出团外,特别设立了原生于渭南的迷胡和碗碗腔剧种的演出团,还曾设过源于大荔的同州梆子剧团,除这几个渭南剧种外再无设立。20世纪五十年代,渭南曾应招派出不少民间老艺术家,进入戏曲研究院、省市歌舞剧院作特有剧种的唱腔和音乐教练。到研究院主要教授东路迷胡和碗碗腔,去省戏校有一班老艺术家全方位教授同州梆子剧种所有艺术遗产。同州梆子老艺术家还随同青年学生演员去北京同台演出,老艺人合阳人王赖赖的《滚鼓刘封》一出戏演出引起轰动,艺术大师梅兰芳在《人民日报》撰文称赞表演,称其为“活张飞”。渭南的老艺人用自己的血汗和甘甜的乳汁,哺育滋养了众多年轻演员和优秀的青年艺术家。

  陕西易俗社开创的戏曲改良运动,引起全国重视。渭南秦腔革新风潮很快兴起,一些改良的专业演出班社应运而生。如华阴的“强聒学社”、大荔的“牖民学社”、朝邑的“觉民社”、蒲城的“培风学社”“正化社”等。这些剧社创作演出了很多提倡科学民主、针砭时弊和宣扬爱国精神的新剧目。渭南戏曲又是渭南人革命斗争的武器,20世纪三十年代初,当时渭南县赤水一带地下工作者姚明辉、杨纯学等组织了哈哈剧团和文艺宣传队,演出了抗粮、抗捐、抗税等内容的剧目。抗战期间,合阳有秦腔怒吼社,演出了《出征》《从军行》《抗战五部曲》等较多的抗战剧目。这一段时期,华县(华州区)、合阳、蒲城、富平、韩城等地组织了抗日宣传队,演出了一些新编抗日题材的新剧目,如《抗日斧》《平原之战》《长江会战》等宣传抗战。解放战争时期,剧社除在当地演出外,一些剧社还上了战场。蒲城培风社被中国人民一野三军文艺工作团改编,一部分变成陕西省军区五一剧团;合阳怒吼社随中国人民北上了。

Copyright © 2022 企鹅电竞网址大全-官网入口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54995号-1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企鹅电竞网址是多少 | 企鹅电竞网址大全 | 企鹅电竞直播官网入口